辉煌十三五

【辉煌十三五】科研工作铆足干劲“争上游”

作者:田夏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0年08月28日 08:28

 

五年来,科研进校经费从2015年的不到1500万元到2019年突破1亿元,2018年科研成果转化率居全省高校第4位、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经费居全省高校第4位,2019年度高校科研院所研发财政奖补资金居全省高校第3位。

五年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省厅级平台建设不断创历史新高,省(部)厅级平台15个。建有中国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社科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30多个,位居湖南省学院层级高校首位。

近五年来,共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50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580余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100余篇,被SCI、EI收录620余篇,被CSSCI收录15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其中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五年来,学校坚持融合发展战略,结合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科研任务目标管理,实现了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科研工作持续“加码”,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校地校企合作 积极服务地方发展

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当代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校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校地深度融合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通过智库建设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促进科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这五年,学校按照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要求,科研工作以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产业行业发展的需求,共建专业、共搭平台、共育人才。

 

2019年6月,“第七届全国地方高校科技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19年6月,第七届全国地方高校科技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北京工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等119所地方高校的近200名科研代表相聚南湖之滨交流学习,共谋科技管理改革发展,共论校地校企合作建设。会上,多位科研代表对学校校地校企合作的经验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他们更对学校校地校企融合发展的崭新模式感到好奇。学校是如何利用好岳阳千亿产业,全省最大的石化产业集群合作发展?如何瞄准特色,服务地方,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地方经济建设?

 

湖南省“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2011协同创新中心先后获国家级项目50余项

 

找到答案,要下企业。紧密关注岳阳地区重要产业发展和文化需求不放松,深入企业,走进工厂,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

学校联合中石油巴陵分公司、中石化长炼分公司、湖南大学等7家单位组建了湖南省“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紧盯岳阳重点支柱产业,针对岳阳市电磁装备行业发展需求,学校“电磁装备设计与制造”省重点实验室人员与省内外相关企业开展横向合作,派遣科技特派专家7人深入相关企业,针对电磁与热能装备领域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联合攻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让科研平台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五年来,校地校企合作紧密,师生深入企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

 

找到答案,要看平台。五年来,学校各个科研平台在产业中找特色,在发展中找方向。学校先后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搭建高水平学科平台30多个。与华夏芯公司合作组建了“异构计算及应用研究中心”,使学校成为世界顶尖芯片联盟组织(HSA)成员单位;整合校内资源,柔性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组建了先进光学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大物流研究创新中心、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研究中心、3D打印实验室;与上海建为集团组建了“湖南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引进国防科技大学高水平自主择业博士、教授成立了“军民融合研究院”“湖南省应急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湖南岳阳乡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岳州窑产学研基地、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等。

找到答案,要走出去。学校党委书记李明表示,高校科技成果不能自我欣赏,应该走出象牙塔,在产教融合中提升自我实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学校发展赢得了广阔的外部空间。学校“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唐课文、熊碧权团队成功研制出纯度>98%的高纯度环氧树脂,一举改变中国只能生产低端环氧树脂的现状,并打破国际社会对该产品的垄断。这是学校深化校地合作,科研成果有“用”有“为”,让科研成果“走出去”的真实写照。


优化内部管理 不断加强“放管服”改革

2015年,1261万元;2016年,2049万元;2017年,3533万元;2018年,6732万元。2019年,突破1亿元。

短短五年,从1千万元到1亿元,科研进校经费发生了“翻天巨变”。

短短五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紧密,与产业企业行业合作不断拓深,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成效明显,学校已成为湘鄂赣边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学术高地、科技创新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五年来,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紧密,与产业企业行业合作不断拓深

 

五年来,优化变革,效果显著,仅2019年学校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超过历年总和。《云梦学刊》影响因子达到了0.93,转载率在全国理工类大学学报(社科版)排名第3。

为学校科研工作注入“强心剂”的,源自学校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

让“放权”彻底、让“管理”到位、让“服务”周到。学校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过去科研用品的采购和科研经费报账不仅仅签字难、报销难,而且时间长、程序多。很多老师在经费报账上折腾,精力被分散、时间被消耗,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消减。

今天,“只跑一次”“一次办好”让科研教师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中去,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纵向科研经费采购耗材单个项目批量预算在2万以下,横向在5万以下由项目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经手人、证明人、项目负责人签字即可直接报销。简化报账报销流程,健全科研评价机制成为学校科研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让科研更加聚焦、聚力、聚合。近五年来,共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50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580余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100余篇,被SCI、EI收录620余篇,被CSSCI收录15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其中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好政策、好制度不仅仅是学校科研技术发展的“压舱石”,更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定盘星”。学校通过不断完善科研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制度“立改废”,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为全面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提供保障。2017年以来,科技处牵头陆续修订了《湖南理工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湖南理工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湖南理工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学校在科技领域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坚持“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与评价机制,让高质量科研成果频出。


打造科研团队 全面激发创新原动力

科研有活力,科研强动力,离不开个人努力更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团队。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高校知识分子合作的新形式,日益凸显出它的优势作用,对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2月,学校印发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2019年初启动遴选工作并最终确定“精细合成与分离”等27个科研团队为我校2019年度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五年来,学校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科研团队

 

今天,科研团队“百团大战”是校内各个科研团队争先恐后、力争上游的形象比喻、真实缩影。

科研需要抱团合作。学校组建和打造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学校科研诚信建设,培养形成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协作意识;凝练团队研究方向、聚焦科学问题,提升团队成员研究方向的关联度和研究成果的参与度,培育和形成科研特色,实现预期建设目标,切实发挥科学研究对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的支撑作用;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育人作用。

五年来,学校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凝练研究方向,组建优势科研团队,与企业行业和地方搭建科技平台30余个,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五年来,学校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科研团队。其中,学校“分离与催化新技术”“复杂工业物流系统优化与控制”“流形上的分析、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获批湖南省科研创新团队。

 

2016年,光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签约仪式举行

 

对内凝练好团队,对外抛出“橄榄枝”。

学校采取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不拘一格引进高层次人才。2016年7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东卡大学物理系教授胡新华受聘学校“南湖学者”,打造光学研究团队,光学研究所随即成立。短短一年时间,研究所在生物细胞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效突出,将牵手国内顶尖医学院所开展深层次合作。在学校主导下,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863和973首席专家纷至沓来,受聘“南湖学者”特聘教授和学术顾问。近年来,依托“南湖学者”,学校先后建起了先进光学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异构计算及应用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十三五”以来,学校科研工作持续“加码”,“加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加码”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加码”服务地方建设能力,科研工作劲头十足。

“十三五”以来,学校通过发挥制度“立改废”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强科研任务分解到院的激励作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措施,有力推动了学校科研多项指标连续上台阶。

“十三五”以来,学校科研工作想国家之所想,急地方之所急、应企业之所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不断提升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凝心聚力,实现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