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理工

【最美理工·人物】匡文兰:做成长淬炼的奋进者

作者:谢洁玲 颜超博 龙玉玲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0年11月04日 08:45


暮秋的夜刚刚降临,逸夫楼的实验室里却早已灯火通明,人影攒动。早来的同学已经进入学习状态,匡文兰就是队伍中的一份子,早早到实验室的她正坐在电脑桌前专注而娴熟地操作着。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匡文兰可以说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专业的“佼佼者”,获得2019-2020年国家奖学金、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2019年湖南省高校研究生电子竞赛省级二等奖。

这些闪耀的标签都在匡文兰探头走出实验室的那一刻具体了起来——这位戴着黑色边框眼镜的女生既有理科生一丝不苟的气质,又不失活泼开朗。她步履坚定,瘦小的身体里仿佛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越走近,我们仿佛看到了她眼睛里那一丛燃烧跳动着的小火苗。


立足兴趣,养得深根

匡文兰是实验室的“老成员”,早在读大一时她就加入了IIP创新实验室,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年时间了。

 

匡文兰(左二)正在和同学们讨论科研难题


实验室创立初期,通过班上同学的介绍,让匡文兰开始接触和了解实验,兴趣使然下她踊跃地加入了实验室成为队伍中的一员。在实验室学习的过程中,匡文兰不仅提前接触到了一部分研究生的学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模”经验,同时还在老师的带领下,慢慢地学习论文,参加不同类型的比赛,如“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在实验室的每一天,匡文兰都是有收获的,“在这里我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基石,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源于基础的积累和扎实。”

实验室的平台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学习和历练基地,同时竞争也是激烈的。“别看现在人很多,能留到最后的可能寥寥无几,真正留下来的才能成为实验室的一份子。”很显然,作为实验室老成员的匡文兰就是曾经的佼佼者,并且一直走到了现在。在实验室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为匡文兰现在进行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她自身对学问的浓厚兴趣更是不断推动着她向前发展。

在刻苦读书的日子里,匡文兰的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和实验一起度过的。在别人眼中枯燥乏味的实验,却是她难得的享受和放松。她笑着说:“看似循环往复的实验,其实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还是挺有趣的。”匡文兰享受每个做科研的过程,所以毕业时,她坚定选择了考研,决定继续追随老师的脚步一起做研究。

顺利上岸后,匡文兰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是忙碌且辛苦的。在短暂的三年学习时间中,要完成一个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去一年的课程学习时间,剩下两年中匡文兰需要独立发表一些较高水平的论文,完成毕业要求。研究成果的获得,论文的实验依据和数据支撑,都需要她有足够的学习和积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我,匡文兰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整日都泡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在待实验室查找、翻阅文献资料,不断钻研。

北野武曾经说,“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滚烫的人生。”匡文兰亦是如此:“学习虽然枯燥,但自主学习和研究摸索的乐趣是源源不断,我愿意吃学习的苦并且乐在其中。”辛苦的学习生活非但没有消磨她的耐性,反而让她眼底的那束光更加坚定了。


学道谦逊,常若不足

“当我得知要接受采访时我非常惊讶”,匡文兰从来不以自己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满。那些在别人看来优秀的标签,对于匡文兰而言,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迈出的小小一步,“我所做的或者目前达到的水平与其他优秀的同学比还是很一般的。”

匡文兰在中科院二区《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发表文章 (影响因子3.392)


相对于关注自己的发光点,她更倾向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学问不能浮躁,要静下心来,我在这方面需要进步,学会真正沉淀下来潜心做研究。”

闪闪发光的匡文兰,却低调的将自己的“显得优秀”归结于“运气好”。在她的理解中,那些开拓“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研究方向的前辈老师与学长学姐才是真正值得钦佩的人。“我们这个研究方向慢慢做大的过程是很不容易的”,匡文兰仿佛看见了那段为研究而奔走的日子。当初在老师和学长学姐提出研究这个方向时,由于没有人这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涉及,团队能够得到的指导和帮助是非常有限的。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大家只能四处搜集资料,“熬夜是常有的事。”

2019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匡文兰所在的团队提出的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研究十分出彩,获得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当时我们团队的分工十分明确,大家都有着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临近比赛的最后四天里她们需要完成近60页的研究报告,“为了更好地运用算法分析完美地呈现具体的数据,最后两天大家基本上没怎么合过眼。”伴随比赛而来的的辛苦与压力,匡文兰似乎更倾向于将其称为一种成长的淬炼。

她总是谦逊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很多时候都是学长学姐比较辛苦,推动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了比赛的经验,学长精湛的编程技术也让我受益匪浅。”经过大家的努力和奋斗,汗水和付出转换成了胜利的果实,他们成为了那个百分之一概率的一等奖团队。“我很荣幸同这么多优秀的同学在一个团队做研究,互相学习,才能变得更加优秀。”

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低垂的麦子在土地上汲取营养,只待秋日里绽放一抹醉人的金色。


精益求精,探索创新

“我很幸运自己遇到了一个优秀的好的导师,他把‘功力’都传授给了我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在国际期刊中科院二区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在中科院三区发表论文两篇、中科院四区发表论文一篇。

匡文兰的导师——信息学院教师涂兵是她科研路上的指路人。她眼里的导师是严标准高要求的,只要是出现在计划中的任务和安排,就一定会按时完成。“有时候任务忙,但无论是加班到多久老师也一定会计算出结果,并且每一个结果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准。”导师身上传递给学生的“学到透”的钻研精神、精益求精的严谨科学态度,都在匡文兰眼里化作一团小小的火苗,持续点燃她对学术研究的热情。

从大一踏入理工到现在深入钻研学科,从刚进入大学的懵懂到如今即将步入社会,匡文兰感受最深的是在老师们身上学习到的科研精神,“我还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实验室里放置着各种器材与数据,给人的感觉是极致的一丝不苟的,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匡文兰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师们身上的优秀特质和品格。“我是在老师的培养下慢慢成长起来的,跟着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入门到深入学习,他给我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对匡文兰而言,老师带给她的精神富足,研究带给她的满满收获都支持着她在研究路上继续走下去。

疫情期间,导师没有放松,匡文兰也没有放松,师生经常开线上小组会议,及时积极沟通,分享自己最新想法与资料。“那段时间老师也没有选择待在家里,而是泡在实验室里给我们开远程视频会议,我们就像往常做实验一样继续做研究。”不为他事纷扰,全心全意扑在研究上,老师对实验的吃透精神也被匡文兰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所谓薪火相传,不知其尽也,匡文兰在研究路上点燃的火苗也被她悉心呵护着:“我想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还是会继续保持着这种做研究的精神。”火苗蹿升、继续燃烧的同时,匡文兰也正在将属于自己的蓝图徐徐展开。


钻投科研,从容待事

一路走来,回顾匡文兰的科研历程,似乎显得平静很多,她好像早已经习惯将在实验室里打磨出来的从容运用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如数据可以通过反复地测量不断提升精准度,匡文兰也不断地用自己的坚持累积着经验。“我考研过程中感觉还好,如果说有什么优势那可能是从来没有动摇。”匡文兰脸上带着一贯的从容笑意,“我每天都在坚持按计划复习,对自己的能力是清楚的”。匡文兰的老师也很关心她的备考状态,经常打电话询问她的复习情况,帮助她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

 

“白加黑”“5加2”是匡文兰的科研日常,也是她奋进的点滴时光


结束备考后,与其他同学不同,匡文兰没有休息放松等待九月份的入学通知,而是直接从备考的状态中调整出来,收拾资料进了实验室继续跟着老师学习。这种无缝衔接的学习流程在别人看来难免觉得过于紧凑,她却对这段充实的生活却充满了感激:“这其实相当于我比别人早半年接触这些东西,更早的入门就意味着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做学问的初心。”

顺利成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后,匡文兰碰到了研究生在实验室最常见的“拦路虎”——失败。可惜的是,失败这头巨兽在这个小巧的女孩面前失了力量。“失败?失败了就再来一次呗,怎么可能经常一次就成功,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做实验的人都会有设想与最终呈现结果不相符的情况出现。早早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匡文兰没有轻易被失败打倒在地,而是用坚持分析数据失败原因,不断调整实验方案攀升更高精度,持续为自己的研究积累经验。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老师在匡文兰心中点起火焰,并将火把传递给她,而她也迈着坚定的步伐接过火把,照亮着自己不断蜿蜒向前的研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