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中国教育报】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实施“工程能力”培养纪实

作者:刘亚苗   来源:   时间:2018年04月02日 09:46


    走出校门办学,联通教学课堂与产业发展一线,湖南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湖南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瞄准地方所需,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产教结合:“工程能力”成为人才培养主线

    机械学院现有实践教学和科研用房35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3000余万元,拥有湖南省“电磁装备设计及制造重点实验室”“工业燃烧器及燃烧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设计制造及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及控制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校电磁装备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现代制造技术优秀实习基地”“机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与实践教学资源平台。

    如此多的科研教学平台,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经过调研,该院围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广、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立了“机自创新实验班”。

    “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实践当前‘互联网+’和‘国家产教融合’背景下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实验班的改革、研究和实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机械学院院长丁跃浇表示。

    机自创新实验班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联合培养为主要手段、以“3+1”和“2+1+1”结构为培养特色的机械设计及其制造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在课程教学设置上采用“3平台+1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平台和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终身学习、善于协作、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为学生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进行创新创业及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市场调查,机械工程学院负责人与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轮座谈和讨论,修订与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教学计划:即在大学前两年,按机械大类专业进行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强化教学,而后两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课程进行学习,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

    将理论性强的课在教室里上,实践性强的课“搬”进实验室和企业车间,教学时间按照“理论—实践”交替安排,在学到理论知识之后,立即投身到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换角色。在教学改革中,机械学院创立了“空间交叉式、时间交替式、师资交互式”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交”体系),搭建了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即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平台,依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据悉,机械学院自创的“三交”实践教学体系,已被辽宁、湖南等地多所高校采用,并在实践教学中得到运用,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案例,获得了社会一致好评。

    产研结合:教师科研与产业一线深度对接

    岳阳素有“电磁之都”的美誉,具有40多年研发生产磁力设备的历史,全市共有电磁生产企业31家,是全球很大的电磁设备产品生产基地,全市磁力设备占据全国同类产品80%以上的出口市场份额。

    在这一产业红火的背后,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的作用不可小觑,突出的教师代表有安伟科、丁跃浇、李徽、张晓红等。

    2013年4月,机械工程学院张晓红被聘为湖南省岳阳市首批“企业科技特派专家”,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共建创新平台等。他曾先后负责撰写了“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长江动力机械厂”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电磁装备”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申报材料;并与岳阳市电磁装备企业协同申报科技项目3项,获省科技部门资助经费高达630万元。

    结合“工业4.0”智能制造的先进理念,机械学院教师在开展科研过程中,引入学生团队参与,2014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班的蒋如意在参与张晓红相关项目后感叹说:“老师细心讲解图纸的问题和不足,鼓励我们再细致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成长,希望能尽快达到要求,完成课程设计。”

    今年2月27日,湖南理工学院新能源研究所成立,作为新能源研究所的所长,万忠民教授多年来带领团队展开了对燃料电池理论及应用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他开发出国内首台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样机,成功地填补了国内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技术的空白,为解决家庭住宅、小区乃至大型建筑的热、电联供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电池水管理方面,万忠民研发出了全闭口运行的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氧气利用率达到100%),成功地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大功率的氢氧燃料电池发动机作为水下潜航器的主动力成为可能。

    李徽教授长期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进行教学和科研开发、技术创新的同时,李教授还积极进行技术成果应用推广,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并将自主开发的创新成果先后应用于多家企业的重大项目中,由他牵头研制的“CMCA焦炉机车连锁及炉号识别系统”项目,最初在本地的一些小型企业使用,经过多年的研制开发,成果被涟源钢铁、鞍山钢铁、唐山钢铁、新疆八一钢铁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采用,该项目还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重点资助。

    目前,机械学院已逐步形成了以数控技术及应用、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特色方向,以服务于航空、汽车、电磁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与现代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企业。

    产用结合:让创新创业的种子落地生根

    2014年,在内容为“教学用设备和教具的设计与制作”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张晓红、蔡安辉老师带领着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设计出了一种可重组桌面式微型多功能集成演示机床教具,作品可重组成车床、铣床、钻床、磨床、锯床等多种功能的微型机床,集成各种刀具、刀架以及仿真数控转盘,可多方面介绍各种机床的结构组成和原理以及刀具知识。从而构建了基于微型多功能集成演示机床构建机类专业基础课公共教学平台,和基于微型多功能集成演示机床构建实验室公共教学平台。最终,他们的作品获得了全国二等奖、湖南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机械学院培养的许多学生成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和中层技术骨干,并涌现出一批创业领军人物。胡优生是机械工程学院2009级学生,大学期间学业成绩优秀,曾多次获得奖学金,并连续多年获得“三好学生”等荣誉。

    2013年,怀着一颗对家乡热土的养育之恩和赤诚之心,他主动放弃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利用大学所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势,创办了湖南秦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由于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在初创期间,他就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其中大学教授6名、高级电气工程师2名、硕士学历4人、本科学历6人。强大的研发团队,使胡优生的公司不仅拥有多项国家专利,还获得了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湖南省金奖、全国银奖,并受到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被娄底市列入政府部门推荐采购产品。2016年,胡优生的公司已完成年销量3000余万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胡优生是机械学院毕业生创新创业的一个典型,该院毕业生深受业界欢迎,多人已成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柳州五菱、上海大众等上市公司和国有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为激发更多机械学院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跃研究生学术气氛、提高大家对科研的兴趣,2016年9月,机械学院大学生创新中心基地应运而生,指导教师李锶说:“教学不能止于课堂,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基于这一点考虑,我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项目带到了创业实践中,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争取用技术为广大百姓多谋福利。”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稳步发展:设有机械设计等8个专业实验室、1个现代制造技术中心和1个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实验室面积5000余平方米,设备500多台套,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学院注重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锻炼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刘亚苗)


网址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4/02/content_49660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