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研究生风采】罗咏灵:心有未来向远方

作者:郭容江 赖诗妮 罗唯哲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9年05月09日 16:57

“是你们吗?”

一阵银铃般的声音传来。声音不大,却非常的有穿透力,我们的采访对象罗咏灵快步向我们走来。

罗咏灵,化学化工学院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2019年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中,她以《燃烧与灭火》的选题斩获一等奖。

在院组初赛中,她别出心裁,以初中授课内容在众多高中授课内容中脱颖而出。胜在何处?在交谈中,她给了我们答案。在赛前准备阶段,她做得最频繁的一件事就是准备教案、模拟课堂、接收反馈、总结改进,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并没有使她产生厌倦感。“我要感谢硕士生导师许文苑,以及在这次比赛中给我悉心指导的何斌鸿老师和梁恩湘老师,他们耐心谦逊。在这次比赛中,我的设计方案给何老师批改过数次,每次他都会用红色字体为我批注、建议,指出我哪里做得好、哪里又需要改进。尽管他已经有些资历,但他的态度却十分谦虚,总是说着师生互相学习。”不断学习是她对这次比赛的总结。

罗咏灵说,要做到不断学习少不了一个因素:勤学苦问。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自身之惑不解,何解他人之惑。她天生好问,在尝到一次甜头后便更乐意从问中学习。罗咏灵在考研前有过半年的工作经历,在培训机构为小学生与初中生教授数学。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趣味度不高,对低龄学童吸引力较低。如何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成为了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时我的解决方法是向英语老师提问交流”,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她的专业是化学,教授的是数学,却向英语老师提问。“我认为一个老师首先要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知识面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这才称得上是一个老师。”罗咏灵选择学习英语课堂的课堂模式,通过实施互动与奖励机制来活跃课堂,从而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一创新性尝试在学生中反响很好,彻底鼓舞了她,她在更加热爱教学的同时,也彻底领悟到了“学问”的真谛。

“在初赛中,我在PPT的演示上出现过一些小失误,还好我之前心里其实有预案,所以做了两手准备。”她顿了顿,“这类问题在我以前的授课中出现过,这也是我从经验中学习到的,它顺利地帮我避免了尴尬。”

“话说得多了,嗓子当然会不舒服,但身为老师还是要继续讲下去。”这是她对于老师责任的理解。在工作的半年中,培训时不间断刷题、磨课,暑期为期10天的课程,以及备课、上课、课后服务等系列庞杂的工作,带给她的是精神上的压力、身体上的疲惫以及她从学生那里获得的责任感与成就感。

回想起来,这段日子被罗咏灵笑称为“炼狱”。从初赛被选中参加复赛,并没有令她太过于紧张,“相较于结果,我更注重过程,所以得知自己能够参加复赛,我所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准备好、排练好我的设计方案,争取完美流畅地展示自己。”



已经从热爱的教学中获取了责任感与成就感,也就无所谓胜负了。“奇怪的是,我在赛前一直都没紧张过,但在候场准备上台前紧张得厉害,一个工作人员看出来了,对我说‘加油,别紧张’,登台后反而轻松了许多。”她笑着说。在即将登台时紧张是她的工作态度,在登台后不再紧张同样是她的教学能力。在她的授课生涯中,未知、紧张、放松,一步步都书写着她从始至终不变的态度!

谈及获奖后是否有改变,她说:“改变肯定是有的,既有压力也有动力。”认真处事必有收获,荣誉面前也敦促着她寻找更加优秀的自己。(学生记者/郭容江 赖诗妮 罗唯哲 责编/司念伟)

(责编/    初审/    终审/ )